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历史学部获批202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青年项目

作者: 发布时间: 2025-09-30 浏览次数:

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5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名单,历史学部2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分别是: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赵海龙   《泥河湾盆地石沟旧石器遗址2015-2019考古发掘报告与综合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帆   《高句丽都邑区制陶业的考古学研究》

项目简介:泥河湾盆地石沟旧石器遗址2015-2019考古发掘报告与综合研究

泥河湾盆地位于我国华北地区汾渭地堑的北端,有“东方的奥杜威峡谷”之称,超百万年的古人类遗址达40余处,是直立人走出非洲到达我国北方地区的最早记录。其中石沟遗址经过连续五年发掘,年代在160-110万年之间,地层堆积巨厚,含多个文化层,遗物3000余件。化石保存好,痕迹分明,石器原料复杂,类型多样。还有一处罕见的自然冲沟遗迹,其内散布着大量化石和石器。石沟遗址考古发掘收获对探讨我国北方早更新世古人类环境适应与生存策略有重要意义。本选题立足考古发掘收获,从第四纪哺乳动物、动物埋藏学、孢粉分析、石制品类型学、石器拼合研究、模拟实验及微痕分析、石料产源分析等视角及核心概念开展研究。

负责人简介:赵海龙,历史学部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参与和主持国家文物局主动性考古、“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水利工程”等各级抢救性考古项目计20余项,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文物》、《考古》、《第四纪研究》、《人类学学报》等杂志发表文章3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田野考古、实验考古、旧石器时代考古、玉石器工艺等。 

项目简介:高句丽都邑区制陶业的考古学研究

本项目立足于构建国家边疆历史话语体系的学术需求,以高句丽都邑区出土的陶制品为研究对象,从考古学角度展开系统研究。项目旨在通过物质文化遗存,揭示高句丽社会如何借助制陶与用陶制度实现文化认同与社会整合,从而为边疆历史与古代治理研究提供实证支撑。项目重点探讨三个问题:一是高句丽在制陶工艺中对中原先进技术的吸收与调适,以及官营作坊可能形成的技术集中现象;二是基于陶土成分、釉料标准化程度和生产规模差异,建立判定官营与民营作坊的指标体系;三是探讨制陶工艺特征与社会阶层分化的对应关系。本项目为理解边疆政权与中原王朝的互动模式、边疆治理体系的技术渗透机制及社会整合逻辑提供重要支撑。

负责人简介:杨帆,历史学部考古文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陶瓷考古、高句丽考古和成分分析。近年来主持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1项、吉林省文物局横向子课题1项,并参与多项相关科研工作。在教学方面,承担《东北亚考古》《博物馆学概论》等课程,注重将传统考古研究与科技分析方法结合,探索区域考古与跨学科研究的融合路径。

 

 

历史学部

2025年9月30日